296 不要写坏手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6-21 17:22:05

【新课导学】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不仅是原创,还是首发,更是“专利写作思想”。我免费推出来,心里都颇有些舍不得呢!

文章源于一位材料“老师傅”传给我的一句话——不要写坏手。这句话绝对是原生态的写手语言,据说是另一位比他写作资历更深的“师傅头”传下来的。不管传了多少代,没有人具体解释过,我在网上也没找到任何一篇阐述这一观点的文章。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担书。”很多真传,都源于师徒授受,靠的是口耳相传,别处听不到,书上找不到。甚至很多时候,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样才传得下来。

我听到这句话,应该是10年前,但直到3年前才把它琢磨清楚、写成文章。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有感觉,写出了不少“金句”。现在让我按同一主题“命题作文不一定写得比过去好。

好东西不应该藏着掖着,是“金针”就该拿来“度人”。金代文人元好问诗云: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论诗》)我这应该是“文章写就任尔看,不吝金针度与人”吧!


33124_ioi5_5369.jpeg


296
class


       【文法之悟】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把已有的方法用上手、用好了,它才能活起来。挪用、套用是用,化用、活用也是用,怎么用效果大不一样。能不能变着法子用,用得好不好、巧不巧,全看你悟得深不深、透不透。

不明法度写不好文章,死守法度也写不好文章。写文章,必须规矩在手,法度因心。(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专心致志、用心体会、潜心思考,就能遵循法度而不拘泥法度,曲尽法度直至跳出法度。



● 习文之法 

写文章是个技术活。学习掌握任何技术,从根本上说,方法就四个字:得心应手。辩证唯物论强调知行合一,“得心”就是“知”,“应手”就是“行”。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先要对写作方法、技巧及其原理了然于心,再反复上手去练,直到手随心转、心到手到。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实现“知行递变”,先不折不扣地变“知”为“行”,再由“行”自变为更高更深层次上的“知”,周而复始,不断提高。


33126_xmji_7243.jpeg





不要写坏手



“不要写坏手!”这是当年一位“材料界”前辈对我的告诫。现在,我也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身边的年轻同行。

第一次听到“写坏手”这个说法的时候,我有些纳闷,也有些不以为然——写得不好、不对、不合适、不到位、不能用,改过来不就行了吗?大不了另起炉灶、从头再来,怎么就把手给写“坏”了呢?

慢慢地,我终于体会到:所谓“写坏手”,并不是因为写作任务太重、文章写得太多,把自己的手给“累坏了”,而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自我要求不高不严,把自己的手给“惯坏了”。

具体来说,主要是养成了这样一些坏习惯、坏毛病:

一是习惯于当“文抄公”,手越来越懒。写文章,无论是抄别人的佳作,还是抄自己的旧作,都是为了偷懒。可有的人却不这么看,他们把抄别人的看作是“资源共享”,把抄自己的看作是“重复利用”,觉得“抄得巧就是真本事,看不出就是高水平”,不管写什么文章,先上网搜索一番,然后用剪切、复制+粘贴的手法加以克隆,久而久之,形成了网络依赖症,生产出来的都是“山寨版”稿子,甚至因为抄得太急、抄得兴起、抄得顺手,不时出现连网页格式都不改、人名地名都照抄的低级错误。

二是习惯于死守套路,手越来越僵。当年程咬金上阵杀敌有“三板斧”,而今写手们提笔行文有“三段论”,无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无论拟通知、作总结、写报告,都有固定模式可套,都能以不变应万变,八股文的高手见了都汗颜。长此以往,“模式”成了“模子”,“套路”成了“套子”,思维被禁锢了,手也被束缚了,变得机械而僵硬。

三是习惯于堆砌文字,手越来越松。节约是一种美德,我们需要节约的,不仅是金钱、时间和资源,也包括文字。从节俭文字、节省笔墨、节约读者的时间出发,写文章还是手紧一些更好。但有的人习惯于铺排文字,似乎长度不够就不过瘾,就显不出水平。如果有内容、有干货,文章篇幅长一些是必要的,可有的人明明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硬要大写特写,甚至“米不够,水来凑”,故意把干饭熬成稀饭,把短文拉成长文,本来三言两语、直截了当就能说清楚的事情,偏要绕来绕去、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文章越短越难写,长篇大论是相对容易的,“收不住”反倒是能力不足的表现。

四是习惯于应付了事,手越来越粗。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写文章是个精细活,太急不行,太过勉强也不行,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去追求速度。可有的人接到任务以后,只想着快点出手、赶紧交差,一不调查,二不研究,腹稿也不打,提起笔就写,写不出来还死撑硬写。有的人一味求快,不惜粗制滥造,不管观点是否稳妥、材料是否合适、措辞是否精准,只管把文字堆上去。像这样急着动笔、仓促动笔、稀里糊涂就动笔,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质量没保证,效率也会受影响。

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坏习惯不仅传染性强,而且惯性很大、十分顽固,一旦沾上手就很难摆脱。与养成一种好习惯相比,纠正一种坏习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气力。

写文章不完全是手上功夫,但对手上功夫的要求也很高。偷懒惯了,随意惯了,应付惯了,不仅白白放弃了一次次练手的好机会,还会被坏毛病沾上手、被歪方法定了型,想纠正过来不容易,想提高就更难。(1268字,写于2016年6月,2019年7月29日修改)

33128_yn1j_7394.jpeg



33129_fk9q_1834.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899002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