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拟制标题有诀窍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1-22 17:53:46
拟制标题有诀窍


         

        这些年,我讲公文写作课的时候,一般都会安排互动问答,每次几乎都有人请教拟制标题的技巧。

大家为什么这么重视标题的拟制?因为标题是文章的一张脸、一双眼、一层金,很多领导不仅“看书看皮儿,读报读题儿”,就连审文件、看材料,也把目光聚焦在标题上。如果标题赏心悦目,文稿通过率和领导满意度会大大提高。所以,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俗称“题目”,也就是文章的眼睛。拟制出一个好标题,如同画龙点睛,不仅能鲜明地揭示主旨,还能传神地升华主旨。特别是写那些有可能为单位添彩、给领导长脸的材料,花在提炼、推敲、打磨标题上的心思,远远比谋篇布局、遣词用句多得多。正因为如此,有的领导在布置文稿任务的时候,会交代拟稿的同志:你只要下功夫把标题搞精彩、搞漂亮就行,具体的文字叙述只要没有“反动口号”就行!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足以说明标题的重要性。

那么,标题的拟制究竟有什么诀窍呢?

我看过一本书,书名是《新闻标题学》,里面归纳了7大类40种新闻标题的辞格艺术,真是蔚为大观。今天,我不掉书袋子,不搞拿来主义,而是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专门谈一谈机关文稿标题的拟制要求和诀窍。

在我看来,标题有这么四个大的特点。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一,标题犹如房屋顶

          一般来说,机关文稿不仅有大标题,多数还有小标题(也叫层次标题、分级标题)。无论大标题还是小标题,都起着领挈文章内容的作用。只不过,大标题需要统摄全文,小标题只需要统领好旗下的文字。

写文章就像建房子,制标题就像盖屋顶,屋顶和房子除了风格一致,还要大小合适。这方面,常见病是题文不符,具体有三种情形:

一是题文无关。有的文章题目说的是一回事儿,内容是另外一回事儿,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挂羊头卖狗肉”。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要么是标题起偏了,要么是内容跑题了。

二是题大文小。一般来说,大题目须做大文章,小题目宜写小品文。有的人写文章,明明肚子里没有多少货,非要起个大题目,写到最后,内容根本撑不起标题。也有的人写文章,没有充分考虑标题与内容的匹配度,给小事情扣上大帽子,导致标题立不稳。举个例子:


  有一年,省里遴选外事办主任,考虑到这个岗位理应熟练掌握外语,首次增加了外语能力专项测试的环节。

遴选结束后,负责这项工作的处室报送了一篇工作信息,题目是《引入外语能力测试  完善干部选任工作  我省首次采取外语能力专项测试遴选外事部门负责人》。

这个题目明显起大了。按照题目的前半截去理解,以后选拔干部都要考外语,这显然不合适也不可能。我琢磨了一番,把题目改成《重适岗能力  考看家本领  我省首次采用外语能力专项测试遴选外事部门负责人》。这样一改,题目不仅更简洁,而且立得很稳,体现出鲜明的导向性。



        三是题小文大。这与上一种情形刚好相反,题目起得小,文章写得大,就像屋顶太小了,盖不住整栋房子,起不到遮阳挡雨的作用。

         这三种情形,在拟制大小标题时都有可能出现。如果出现题文不符的问题,就得深入查找原因,看是标题制作不当,还是内容没写到位,然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二,标题最好见内容

          这是毛泽东的一个观点,说起来还有个故事——

1948年9月,毛泽东偶然看到某位同志写的简报稿件,标题是《华北召开中等教育会议》。读完内容,他提笔写下新的题目《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决定改善中等教育诸项制度》。修改后,毛泽东批注了这样几句话:“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原题并无内容,不能引人注目。” 

我理解,毛泽东所说的“有内容”,就是要亮出文章的主旨,摆明行文的目的,既要直陈,又要概述。比如故事中的原稿标题,只写明在哪里开了什么会,但开会不是目的,目的是完善中等教育制度。不写出这一点,标题就像个半拉子工程,或者说如同隔靴搔痒,解决不了问题。

上面讲的是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同样需要见内容。比如:


 有一年,我省在群团组织换届中,首次采用“集中培训+竞争性选拔”的方式产生提名人选。事后,有同事写了一篇工作信息,其中有3个小标题:

一次改革创新完善机制的新探索;

一次学习提高展现自我的新平台;

一次灵活多样科学测评的新实践。

这组标题倒是有内容,但概括不准确,指向不清晰。看了以后,没有人知道究竟写的是什么工作。

后来,我改成了这样的标题:

一次干部选任提名的新探索;

一种干部考试测评的新模式;

一条选拔培养干部的新路子。

与原稿相比,修改之后的标题更精炼也更准确、更明白。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三,标题必须讲逻辑

  很多机关文稿的小标题都是分级式的,要么用“一、”“(一)”“1.”“(1)”这样的数字标明顺序,要么用“首先”“其次”“再次”或者“一是”“二是”“三是”这样的文字来引领。有的文稿看起来没有小标题,但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都是一个观点句,实际上起着标题的作用,可以称为“隐性标题”。

      写文章要讲逻辑,制标题更要讲逻辑。大小标题之间多是总分关系,同一级标题之间往往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无论是什么关系,“辈分”不能乱,联系要紧密,承接要有序。比如:


  为弘扬组工文化,前些年某地组织创作了一首组工干部之歌《忠诚》,先是推出独唱、合唱、钢琴曲等不同版本,后来又制作成音乐电视作品。有人就这件事情写了一篇综合信息,大标题是《弘扬组工精神  唱响组工之歌》,下面立了3个小标题——

回眸:一首生动传神的晚会主题曲

新生:先进组工文化的再挖掘、再提升

传唱:唱响组工干部自己的歌

我在审稿的时候,认为标题中有三个问题:一是大标题里“组工”二字重复;二是每个小标题中的前两字不是同类项,逻辑不够严密;三是小标题的后半句不够漂亮,也不够简洁有力。

经过认真思考,我把大标题改成《弘扬组工精神  唱出忠诚之魂》,小标题修改如下:

回眸:一首生动传神的主题歌

聚焦:一部艺术作品的再创作

展望:一个实践探索的新起点

其中,“回眸”“聚焦”“展望”都是“看”的动作,分别对应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既合乎逻辑,又提亮了标题、升华了主题。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四,标题尤需“短实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撰文大力倡导“短实新”的好文风,在机关文稿中,这种文风首先要体现在标题上。

标题首先要短,越短越好记,越短越有力。新闻界有个说法,新闻标题最好不超过13个字。公文与新闻虽然不一样,但在标题上求短求精的要求是一样的。

标题其次要实,就是要见内容、立观点,让人一看就知道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写的是什么。小时候学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要读懂一篇课文,首先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然后归纳出中心思想。读文学作品,这种方法是合适的。但机关文稿不能让人这么去看,拟稿人必须直截了当、清楚明白地告诉受众我写的是什么,不用别人去揣摩。


拟制标题有诀窍

              标题还要出新,要么亮出新观点,要么展现新形式。从形式上看,对比、对仗、设问、反复、倒装、顶真、回环、排比、拆词、镶嵌,都是很特别的标题技巧。

          下面,以我经手的一些机关文稿为例,介绍7种特殊技法。

第一种:拆词法

有一次,我和同事撰写本单位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工作汇报材料,同事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大标题——《“节”在平时  “约”在细处》。其中,把“节约”一词巧妙地拆开,分装在两个短句里,既有思想,又很新颖。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二种:嵌入法

好文章要有神,好标题要传神。把符合主旨、富有思想的名言金句嵌入文章的标题,具有很好的“提神”作用。比如:《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乐土》,这是把孔子的话嵌入大标题。又如:我在一篇高校新任领导人员培训班的开班动员讲话中,巧妙地嵌入了孔子的治学总纲,也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根据时代要求和立意需要,对顺序作了调整。这样的标题,既有内涵,又有文采。下面是这篇讲话稿的一级标题:


   一、“据于德”,就是要常修为师做官之德,做到政治坚定、品德高尚、清正廉洁

二、“志于道”,就是要掌握高校办学规律,做到精通专业、精通教育、精通管理

三、“游于艺”,就是要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

四、“依于仁”,就是要自觉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深入师生、关爱师生、服务师生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三种:题眼法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如果一个人长得挺好,可是两眼无神,颜值就会大打折扣。一篇文章也好,一组标题也好,嵌入关键字眼,就像有了一双神采奕奕、顾盼生辉的眼睛,顿时灵动起来、鲜活起来。

在标题的拟制中,常用5类词作为题眼:

第一类是数词,如“一、二、三” “百、千、万”等。比如:


   近年来,我们在组工文化建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五个一”:

一是着力打造了“一张名片”;

二是策划举办了“一台晚会”;

三是创作唱响了“一首歌曲”;

四是精心建设了“一个长廊”;

五是评选表彰了“一批先进”。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二类是名词,往往是一组关联密切性且字数、结构高度一致的词语。比如:

第一组:

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必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新格局。

一要把准监督的“点”;

二要延伸监督的“线”;

三要扩大监督的“面”。

第二组:

一是要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二是要打好廉洁从政的“预防针”;

三是要常念党纪国法的“紧箍咒”;

四是要筑牢制度程序的“防火墙”。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三类是动词,往往是一串连续的动作。比如:

        我省从2003年开始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至今一共选派了×批××名访问学者。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遴选、派出、返回等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构建了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运行机制,保证了这项工作持续开展、取得实效。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第一,精心“选”,把培养对象推荐好;

第二,集中“送”,把前后两批衔接好;

第三,课题“育”,把科研成果孵化好;

第四,全程“盯”,把管理要求落实好;

第五,跟踪“推”,把访问学者使用好。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四类是形容词,如“好、新、严、实、难”等。比如:

第一组:

很多干部群众反映,这台晚会有几个好。

一是好就好在自编自演、参与面广;

二是好就好在公开播出、影响较大;

三是好就好在主题鲜明、贴近实际;

四是好就好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第二组: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深刻阐明了“从严”严在哪、“治党”怎么治。落实这八个方面的要求,我觉得,最主要的着眼点和发力点有这么几个。

一是着眼真管真严,以严格的工作考核推动责任落实;

二是着眼长管长严,健全完善管党治党的制度体系;

三是着眼善管善严,深入研究新时期从严治党规律;

四是着眼敢管敢严,切实加强组织部门的作风建设。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五类是合成词,常用“最”或“化、性”等字作为形容词前缀或名词后缀,起到增强作用。比如:

第一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履行从严治党责任上持续发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依宪治国,这就要求我们在增强党员干部的宪法意识上持续发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他们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上持续发力。

第二组:

第一,创新工作模式,推进行动学习本土化、特色化;

第二,创新操作办法,推进行动学习精细化、规范化;

第三,创新应用领域,推进行动学习基层化、常态化。

运用“题眼法”的时候,可以在每个小标题中设置两个“眼”,形成交相辉映之势,上面的例子中就有多组标题运用了这种技巧。需要注意的是,题眼不宜多,两个已是极致,否则就会分散注意力,反为不美。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四种:接递法

这类标题多为两句,常用句式是“既要……,又要……”,上半句与下半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比如:

我们要学懂弄通《干部任用条例》,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既要反复通读,更要对照研究;

既要拓展内容,更要融会贯通;

既要聚焦问题,更要着眼运用。

第五种:关键词法

撰写机关文稿的时候,抓住几个关键词来引出观点、概括特点,是一种非常管用的好方法,与“题眼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

我省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可以用这么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带头”,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其他干部紧紧跟上;

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确保工作常抓常新;

第三个关键词是“务实”,既抓头脑又抓行为,既抓大事又重细节,既抓立制又抓执行;

第四个关键词是“文化”,注重以文化人,既有声有色,又出新出彩;

第五个关键词是“长抓”,做到持续用劲、久久为功;

第六个关键词是“从严”,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抓班子带队伍。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六种:近似词法

在一组小标题中,每个标题包含有一个结构相似或含义相近的词语,形成一种连绵不断、层层推进的气势。比如:

回顾我省老干部工作走过的历程,最突出的成绩、最鲜明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真正重视老干部;

二是真心关爱老干部;

三是真情服务老干部。

上面这组标题中的“三个真”都是很普通的词,单个拿出来看,并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组成一个整体,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下子上了档次。在机关文稿写作中,常用的这类词组还有很多,比如“敢于、善于、乐于、富于”,“强化、细化、量化、优化”,“安心、专心、细心、耐心”,“高度、深度、广度、力度”,“淡化、虚化、泛化、边缘化”,“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全身心”,等等。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七种:工作链法

按照工作链条来设计小标题,把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拆分开来,一个小标题引出一方面或一项工作,形成一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效果。比如:

组织部长恪守公道正派,关键是把公道正派的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

一是用人导向要鲜明。

二是用人标准要严格。

三是用人视野要开阔。

四是用人思想要解放。

五是用人胸襟要宽广。


拟制标题有诀窍

         

第八种:连环套法

一组小标题的前半句或前半截基本一致,差异体现在后面,重心也落在后面,成套地“批发”出来。比如:

第一组:

第一,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重大改革;

第二,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是保证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必然选择;

第三,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是关心爱护老干部应尽的政治责任。

第二组:

第一,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新变化,进一步发挥好老干部队伍的优势和作用;

第二,主动适应思想状况的新变化,进一步加强对老干部的政治教育;

第三,主动适应人员结构的新变化,进一步提高老干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主动适应利益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做好对老干部的个性化服务;

第五,主动适应生活方式的新变化,进一步完善老干部的服务管理体系。


拟制标题有诀窍

         

一位同行写友认为,好的文章题目有“三鲜”:一是鲜明直接、有的放矢,让人一目了然,能够一针见血。二是鲜亮打眼、尖锐抓人,能够一下子说到人的心里去,引发同感,产生共鸣。三是鲜活生动、有表现力,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等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新颖别致,简洁明了,琅琅上口。

这个概括很新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三个观点提炼得很好,本身就是一个拟制标题的好例子。

在拟制标题的过程中,尤需避免走入两个误区:

一是标题概念化。一些同志在起草文稿、拟制标题时,为了打出“组合拳”,把“散手”变成“套路”,以求“放大效应”乃至“轰动效应”,喜欢硬凑一些“数字+好词”的“套装概念”,比如“三大创新”“四大突破”“五个扎实”“六个抓手”“七个着力”“八个优化”“九个规范”“十个统一”,等等。我负责审编本系统工作信息的时候,基层报送上来的信息,十条中有八条用的是这类标题。有的信息稿单看标题还不错,一看内容却对不上;有的标题本身就经不起推敲,一看就知道是“凑合型”。

 二是过度“整容”,以词害意。好的文章标题,既要精雕细琢、提纯提亮,又要顺其自然、不着痕迹,在有意无意之间显露出匠心和功力。无论怎样修饰、包装,用字用词要务求精准,不能生搬硬套、随意拼凑,更不能削足适履、画蛇添足。一串对仗、押韵的标题当然惹眼,但为了凑出一个外表华丽的标题,一味地追求文字的对仗、句式的工整、长短的统一,想方设法换词改词,甚至生造新词,不惜损害观点的逻辑性、表达的准确性,那就是舍本逐末、过犹不及了。


来源:三好公众课公众号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276616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