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解释你就输了

最近看到两个故事,颇有感触。
六子到街边吃了碗凉粉,结账准备离去,结果被老板诬陷吃了两碗,只给了一碗的钱。
面对诋毁和群嘲,六子拼命澄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今天就吃了一碗凉粉!”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六子竟然脑子一热,用刀剖开了自己的肚子。
丁元英去早点摊要了一碗馄饨,吃完想要离开时,老板娘拦住了他,说他没付钱。
老板娘张嘴正打算回击,没想到丁元英头也不回地走了。
同样是面对店老板的诬陷,六子和丁元英不同的做法,得来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前者非要争个是非对错,血溅当场;后者懒于辩说,认怂付钱后淡然离去。
相信你的人自不用多说,不信你的人说破嘴皮仍无济于事。
《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生在世,并不是谁都懂你,碰到不懂你的人,解释只会带来曲解。
一次他在休息室捧着一本名叫《希望永远都在》的书看,一位同事走了进来,看了一眼书名,用嘲弄的语气说:“你也看鸡汤啊!”
同事不知道的是,这是一本关于战争亲历者的书,里面血淋淋的故事,讲的是世界的变革和柬埔寨的过去。
李尚龙本想和同事认真解释一番,可是,他忽然忍住了,笑着说道:“是啊,一本鸡汤。”
还有一次坐地铁时,李尚龙捧着莫言的《丰乳肥臀》正看得津津有味。
一个路人看了眼书名后,很鄙视地摇了摇头,觉得李尚龙竟然在公开场合看小黄书。
面对这种质疑,李尚龙并未当场辩驳,只是后来在他的写作专栏里感慨道:
处境不同,对方便无法懂你;角度不一,解释也会被看作掩饰。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就在于奢求所有人的理解。
正如村上春树曾说过的:“不解释就明白不了的东西,即使解释了也明白不了。”
酒的甘洌,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药的苦楚,也只有喝过的人才清楚。
同样,遇到不懂你的人,即便你费尽口舌,别人也照样对你嫌隙丛生。
我们只需要维持好自己的生活轨迹,不必活在别人的嘴里,时间自会替我们筛选出最适合彼此的人。
其中一位女生气不过,正准备开骂,却被好友死死拉住。
流氓离开后,女生很是不解,质问好友:“那人就是个臭流氓,你怎么不让我狠狠怼他一顿?”
好友安抚她,流氓是毫无道理可言的,与他纠缠较劲,反倒会惹祸上身。
此番风波后,两人兴致缺缺地回了酒店,到了晚上,她们刷到了一条本地新闻:
让她们毛骨悚然的是,这名男子竟是白天那个骚扰她们的流氓。
没有和流氓陷入争端的她们,幸运地躲过一劫,而另一个女孩子却不幸丢了性命。
有一回老陈去吃饭,碰到邻桌是几个混社会的,他们喝嗨后又唱又跳,好几次都将酒洒到了老陈身上。
结果一来二去,就发生了口角,对方趁着酒劲大打出手,老陈的脖子被玻璃瓶扎到,幸好没伤到动脉,才捡回了一条命。
哈叔去医院看望老陈时,严肃说道:“你活该,和一帮烂人计较什么。”
老陈也懊恼招惹了那些人,现在,不仅自己进了医院,连工作奖金也泡汤了。
生活中,我们也都会遇到不讲理的人,与之较劲,往往会得不偿失。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牺牲成本不一样,不要用自己的平稳生活,为这种鸡毛蒜皮的斗气买单。
两只羊在独木桥上相逢,一只身患绝症,一只刚中大奖。
互相僵持不退让的情况下,谁应该先做出妥协呢?答案显然是刚中大奖的那只羊。
因为这只羊拥有得更多,也更幸福,如果为了这种小事和对方较劲,最后只会因小失大。
生活不是战场,何必和不讲理的人剑拔弩张,逞一时之快。
不如放宽胸量,少点计较,减少在琐事上的内耗,把更多功夫和心力,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一位画家正在画展上分享他的艺术理念,这时,一个评论员打断了画家的演讲,指责他的作品都是垃圾。
评论员再次打断他:“你怎么不回应我?是不是你默认我所说的都是事实?”
画家微笑回答:“当然不是。只是你又没付我学费,我凭什么告诉你,什么是对的?”
这番言论,惹得参展的嘉宾捧腹大笑,而画家也借此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
作家塞林格曾说过:“不要和一个傻瓜争辩,否则别人会搞不清楚谁是傻瓜。”
双方层次不同,即使争论得再激烈,你们也无法达成共识。
故事的一开始,两只牛羚正在河边争论着河中的漂浮物到底是什么。
牛羚甲一直坚持那是一条鳄鱼,而牛羚乙却固执地认为那是一根木头。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牛羚甲先后尝试用石头砸、用木棍戳那个漂浮物,可漂浮物一直纹丝不动。
牛羚甲心有不甘,它直接跳上漂浮物证明自己没错,结果成了鳄鱼的口中餐。
生活里总有一些人,被自己的思维所禁锢,你跟他讲道理,他只会胡搅蛮缠;你跟他摆事实,他只会视而不见。
跟这种人辩论,除了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外,毫无意义。
隔着认知的差距,所谓的争辩其实就是一场智商的拉锯战。
对方从未踏足你到过的地方,自然也无法明白你的所思所想。
与其把时间花在无用的争辩之中,倒不如退一步、让一分,留出更多精力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没必要让所有人知道真实的你,或者是你没有必要不停地向人说,因为人们只会愿意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
人生短短几十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本就偶然;三观不同,才是常态。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不理解你的人都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争端,少生是非,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的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