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做工要做有效功——一篇选人用人经验交流材料生产过程的启示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6-21 17:20:59
做工要做有效功

——一篇选人用人经验交流材料

生产过程的启示

成    文


这段时间,会议多,材料也多,几乎每天都要生产出那么一两篇“大材料”——不是领导讲话稿,就是会议交流材料。

前不久,一位在市里工作的老领导、老同事找到我,说他们单位正在准备一个会议交流材料,希望我指点一下。

我拿到材料提纲,粗略一看,问题很明显:一个是新意不足,一个是逻辑不清。下面是第一稿的提纲:

构建“四个一线”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机制

一是突出精准点将。

二是突出精准培育

三是突出精准识别

四是突出精准选拔。

提纲中的“四个一线”,指的是注重在项目建设一线、改革创新一线、脱贫攻坚一线、维护稳定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这种做法好是好,但比较普遍,很多地方都是这么做的,而且该市早已就这一做法作过交流发言,翻来覆去“炒旧饭”,很难炒出什么花样来。

干部工作,基本链条是“选育管用”。而上面的提纲,一上来就写“精准点将”。“点将”不就是“用”、不就是选拔吗?这与后面拉的第四条不说是重复,至少有重叠。

再有,大标题是《构建“四个一线”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机制》,下面第二条又讲“突出精准培育”,这不属于“选人用人”的范畴,明显文不对题。

我把意见反馈给执笔的小黄——他是该单位的研究室主任,曾经和我一起写过材料,说是我把他引上了这条路,所以也算是我的徒弟吧!

很快,小黄就发来了第二稿的提纲:

坚持事业为上精准科学选人

推动选贤任能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构建直接点将机制,紧扣发展精准择人。

二是构建全程考核机制,紧扣发展精准识人。

三是构建一线选拔机制,紧扣发展精准选人。

这个提纲,扣住了“高质量发展”这个时髦的话题,有了些新意,但逻辑问题还是没解决好——“择人”与“选人”还是有交叉重叠。

小黄和他的材料小组经过一番努力,拿出了完整的第三稿,发给我的时候是晚上7:38。提纲如下:

一、紧扣发展精准识人,让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迸发活力

一是在全程跟踪纪实中识别干部。

二是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识别干部。

三是在推动发展成效中识别干部。

二、紧扣发展科学选人,让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成长成才

一是服务大局选,让优秀的人做最难的事。

二是人岗相适选,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三是人事相宜选,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

四是拓宽渠道选,把年轻干部派到第一线。

三、紧扣发展优先用人,让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脱颖而出


一是优先使用“四个一线”的优秀干部。

二是优先使用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

三是优先使用发展急需的优秀干部。

这个提纲,按照“识—选—用”的环节展开,大逻辑是没有问题了,但小逻辑还是有问题——

先看一级标题。3个标题,前两个的后半句落点都不准——“识人”能让干部“活力迸发”吗?“选人”目的就是“成长成才”吗?第三个标题落点倒是可以,问题出在前半句——用人,“优先”用什么人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用对用好。这一稿把“用人”仅仅局限在“优先”上,明显有失偏颇。

再看二级标题。3组小标题,有两组的顺序不合逻辑:第一组开的3条,“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识别干部”应该放在第一,“在全程跟踪纪实中识别干部”应该调到第二,加上第三条“在推动发展成效中识别干部”,逻辑是“到哪识别(途径)—怎么识别(方法)—依据什么识别(依据)”。第三组,应该把“优先使用发展急需的优秀干部”从第三提到第一,把“优先使用‘四个一线’的优秀干部”由第一降到第二,这样的逻辑是由大到小,概括起来就是“为发展用(目的)—从一线用(来源)—凭实绩用(依据)”。

我在电脑上用修订模式简单改了一稿,发给小黄,其中一级标题变成了下面这样:

一、聚焦发展精准识人,切实提高分辨率

二、着眼发展科学选人,切实提高匹配度

三、瞄准发展科学用人,切实提振精气神

小黄看了,回复道:“太牛了,我花了一天一夜,都没你一个小时改得好,切身体会到什么叫望其项背。”

我发修改稿的时候,是晚上10:15。尽管修改稿明显比原稿好,但我还是觉得不满意,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到凌晨1:10,我琢磨出了这么一个提纲,再次发给小黄——

精准科学选  事业为上用

推动选贤任能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近年来,××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干部任用条例》为基本遵循,坚持事业为上、发展为重,紧扣推动事业发展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把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使干部成长与事业发展相得益彰。

一、识人突出“准”,切实提高透视度

所谓“准”,就是透过实际表现,看清干部的思想本质、秉性特质、发展潜质。

一是全程跟踪观察。

二是全程纪实求证。

三是全程考核分辨。

二、选人突出“精”,切实提高优选率

所谓“精”,就是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强中选适。

一是着眼发展选。

二是瞄准班子选。

三是聚焦岗位选。

四是面向基层选。

三、用人突出“对且好”,切实树好风向标

所谓“对”,就是用当其所、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所谓“好”,就是用当其时、用其所长、人尽其才。

一是有为者有位。

二是能干的能上。

三是优秀的优先。

小黄连续作战,非常辛苦,这时已经休息了。

6:55,他看到了我的微信,回复道:“非常感谢,请收下我的膝盖。”

7:46,他估计是认真看了我代拟的提纲,又发来微信:“这次改这个材料,让我觉得,写材料我是拼命干,吃力努力,为公出工;你是享受写,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最终,小黄按我的提纲,顺利写出了稿子,并且得到了采用。事后我认真看了几份会议交流发言材料,小黄他们单位的材料,应该是质量最高的。

回过头来看,小黄写稿子,确实很用功,甚至是很拼,但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无用功。

为什么会做无用功?

一是因为“白费劲”,没有想清楚就写,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材料,结果都是“废料”。

二是因为对所写的内容有些“吃劲”。据我所知,小黄没有直接管过干部,所以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了解不深、体会不深。当然,不会游泳的人也有可能教出世界冠军,但那只是特例。绝大多数情况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出一稿、写出另一稿的提纲,而且写得有一定深度和新意,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我专职从事过干部工作,算是内行;二是对所写内容早有思考,之前写过不少相关文稿,包括小黄他们单位要作交流发言的那个会议,会上的领导讲话稿也是我先提出思路,再让主办处室的同志起草,最终由我出手改定的。

怎样才能解决小黄碰到的这类问题?

第一,要让干工作的来写工作,至少要拿初稿。写材料,应当是把工作变成文字,而不是把文字当作工作。

第二,写自己不熟悉的工作,要让熟悉的人参与讨论、参与写作。

第三,一定要想清楚再动笔。我经常说,3天时间写个材料,在时间分配上应当是查资料、学资料、消化资料用1天,讨论提纲、拟制提纲、修改提纲用1天,真正动笔只占1天,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刀没磨好,就急着砍柴,既费力还不出活儿。

第四,要在写材料的和干业务的干部之间建立轮岗交流机制,从能写的中间培养能干的,从能干的中间培养能写的,这是最重要的。(2761字,写于2019年6月8日)


32047_xw6l_5945.jpeg


32048_szxg_1216.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899002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