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现身说文法:怎样写言论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6-21 17:18:57

现身说文法:怎样写言论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这个双休日,昨天加了一天“材料班”,晚上与朋友一起喝了点儿小酒,睡得挺早;今天起得早,6:00就爬起来,用了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写了一篇言论,效率不低,自己也还比较满意。

说实话,言论文章不好写。前段时间,我组织单位里几位有一定写材料基础的同志,分工负责,草拟一组5篇言论。尽管大家挺努力,但写出来稿子,只有1篇改改能用,其余4篇都被我直接上手重写——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水平高,而是报社不等人,言论要注重“时度效”,过了最佳时间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抓时机、抢时间,在最合适的时候发出该发的声音,力求先声夺人,这是写言论的一个要领。

言论文章不好写,因为既要“言”之有物有序,又要“论”之有理有据;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发出好声音;既要注重“时度效”,又要力求“短实新”。

就拿我新鲜出炉的这篇言论来说,写的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大问题”,但连同标题+署名,全文不到1100字,属于“螺蛳壳里做道场”。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出来的?

先说选题。写言论,首先要解决“说什么”的问题。我这篇言论,是打算与另一篇答记者问配发的。近日,我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一个关于建立完善乡镇工作补贴机制的通知,省委领导批示让我牵头做好政策解读。怎么解读?惯例的做法是在主流媒体上刊发答记者问。我考虑到强化宣传效果、突出政策导向,觉得有必要配发一篇言论。下一步,还可以再来一篇引发干部热议之类的深度报道,这样就体现了新闻策划,可以形成组合拳。

大方向有了,还要明确具体的写作思路。言论应当“合于时而发,合于事来写”,但如果就事论事,写不出思想高度,达不到弘扬主旋律的作用。所以,这篇言论必须往“大势、大事”上靠,从制定文件、印发《通知》的背景上寻找话题和话由。

想来想去,我想到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这个“大势”,这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部署,去年5月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又想到了前不久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这个“大事”,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不懈奋斗的重要举措。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既要为基层减负,又要为干部加油,这一加一减,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既能形成鲜明对比,又能形成聚合效应。这样,选题就出来了。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从大局大事中选择一个小的切口,把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放到大局大势中去审视,借势发声、以小见大、尺水兴波,这是写言论的又一个要领,选题和确定行文角度时尤其要注意。

再说写法,这涉及“怎么说”“说多少”“说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言论短小精悍,必须迅速入题。但如果直接写中央发文,或者省里发通知,就像吃包子只有皮没有馅,可读性就不强。刚开始动笔的时候,我是从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切入,但写着写着,感觉不对劲——减负不是因为任务重,而是因为负担重;需要减掉的,不是工作任务,而是不合理的要求、不必要的“麻烦”。思来想去,我决定转为从为形式主义画像入手。

写问题,最怕拿捏不好尺度、掌握不好分寸。写轻了,不痛不痒;写重了,有关方面不一定接受。为了避免畸轻畸重,我干脆搞“拿来主义”,先用一句自己的话打头,说“形式主义历来是抓发展、抓落实的‘天敌’”,然后直接引用最近省委书记在一次重要活动中的讲话,用其原话来阐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原由,由此引出中办发文的事。为避免只说“普通话”,不说“地方话”,我又写上了“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纷纷在为基层减负上出实招求实效,广大基层干部拍手叫好”这样一句。

紧接着,应该往建立完善乡镇工作补贴机制上转了。怎么转?不能急转硬转,得有个自然的承转。于是,我写道:“有经验的‘老司机’都知道,车子跑不起来的时候,一个办法是减轻负担,另一个办法是加足马力。激励干部担当实干也是一样,既要为基层减负,又要为干部加油。”这样写,用一个比喻,巧妙地承上启下,而且语言比较生动。

接下来,我写到省里的3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机制的通知》,并运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写道:“这是为乡镇干部加油给力的务实之举,也是激励干部担当实干的暖心之举。

再往下,需要写明出台这个文件的目的意义和文件的主要精神,但又不能照搬照抄文件,而要用简明扼要、鲜活生动的语言,阐明制定文件时的主要考虑、政策创新点,写出特色亮点、写出高度深度,既要写出文件的主要精神,又要写出文件背后的东西。

我先写了这样一段: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骨干,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都要靠乡镇干部去直接组织群众抓落实。乡镇干部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改革开放最前沿、社会治理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尤其需要组织上多关心、多支持。

这段话,既写明了乡镇和乡镇干部的特殊地位作用,又写明了出台《通知》的原由,用的基本上都是短句,适当运用了俗语、群众语言,娓娓道来,可读性强。

接着,我又写道:

建立完善乡镇工作补贴机制的通知,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乡镇干部的深切关爱,释放了要“把关心关爱工作真正做到干部的心坎上”(注:这也是省委书记刚说过的话)的强烈信号。每个月四五百元的工作补贴,数额不大,但意义很大、受益面很大,是对全省30万名乡镇干部的普惠性政策;从300元增加到400元、450元、500元,增幅不大,但贵在这是一项长效机制,将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物价水平,参照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浮动周期,逐步提高乡镇工作补贴标准,确保可持续增长;从补贴标准“一刀切”,到设定三个不同档次,并在艰苦边远程度、乡镇工作时间长短上体现差异化,将补贴发放与干部在岗情况相挂钩,确保“吃苦者不吃亏”,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长干短不一样”,能够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干部扎根乡镇、向艰苦边远地区合理流动。

这段话,写了300多字,是全文中分量最重的一段,具有政策解读和评论的双重作用。在写法和语言运用上,我注意既与答记者问统一口径,确保两篇文章在一个调子上相呼应,又使这篇言论讲出新话、不一样的话。经过用心思考、精心提炼,我选择3个最亮的点,用评论的语言来解读政策,使政策解读与政策评论融为一体。

该段第一句话,是整段的观点句,也是全文的“文眼”;后面三个分句是摆事实、作评论,这就形成了“众星捧月”之势——主观点是“月”,3个分论点是“星”。这样写,形式上巧妙,语言上生动,使政策亮点紧扣主题并得以充分凸显。

需要注意的是,言论要突出“论”,就是要重用议笔,但“议”又离不开“叙”,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叙笔和议笔一定要有机结合,最好能深度融合,把议论融入巧妙的谋篇叙事之中,这是写言论的核心要领。同时,“叙”也好,“议”也好,一定要把想传播的信息、想表达的观点融入娓娓道来的笔触中,“说话”而不“说教”,平等交流而不居高临下,这样的言论才有看头、有味道。

写文章讲究“凤头豹尾”,这对于写言论来说也非常重要。所谓“豹尾”,就是既要干脆利落,又要升华主旨,让文章的结尾猛地扬起来而不是缓缓落下去,能够提神来劲。最后,我想出了这么几句:

俗话说,敲鼓要敲在点子上。我们制定政策、关爱干部、激励干劲,也必须“敲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有效发挥导向作用。

这短短的三句一段话,用一个贴切的比喻,把制定政策、关爱干部、激励干劲串接起来,既起到了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3058字,2019年4月14日完稿)

30823_izbn_2625.jpeg





附全文

为基层减负  为干部加油



形式主义历来是抓发展、抓落实的“天敌”。现在,有的地方仍存在层层转发文件、层层重复开会、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问题,2013年至2018年,全省四级党政机关总计发文700多万份;有的检查考核过多过滥,干部在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和迎检材料中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有的“痕迹管理”盛行,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比如脱贫攻坚工作表格种类多、样式多、报送次数多,有时填错几个数字就要问责,“精准脱贫”变成“填表脱贫”……省委书记×××指出的这种种现象,对发展不利,对落实不利,对干部担当实干同样是不利的。

前不久,中办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纷纷在为基层减负上出实招求实效,广大基层干部拍手叫好。

有经验的“老司机”都知道,车子跑不起来的时候,一个办法是减轻负担,另一个办法是加足马力。激励干部担当实干也是一样,既要为基层减负,又要为干部加油。

近日,经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机制的通知》。这是为乡镇干部加油给力的务实之举,也是激励干部担当实干的暖心之举。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骨干,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都要靠乡镇干部去直接组织群众抓落实。乡镇干部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改革开放最前沿、社会治理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尤其需要组织上多关心、多支持。

建立完善乡镇工作补贴机制的通知,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乡镇干部的深切关爱,释放了要“把关心关爱工作真正做到干部的心坎上”的强烈信号。每个月四五百元的工作补贴,数额不大,但意义很大、受益面很大,是对全省30万名乡镇干部的普惠性政策;从300元增加到400元、450元、500元,增幅不大,但贵在这是一项长效机制,将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物价水平,参照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浮动周期,逐步提高乡镇工作补贴标准,确保可持续增长;从补贴标准“一刀切”,到设定三个不同档次,并在艰苦边远程度、乡镇工作时间长短上体现差异化,将补贴发放与干部在岗情况相挂钩,确保“吃苦者不吃亏”,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长干短不一样”,能够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干部扎根乡镇、向艰苦边远地区合理流动。

俗话说,敲鼓要敲在点子上。我们制定政策、关爱干部、激励干劲,也必须“敲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有效发挥导向作用。(1086字)



30826_bkit_3607.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899002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