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写材料就像二月天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6-21 17:19:00

【文理之悟】

思无定契,理有恒存;文无定法,法有所宗。

写文章的方法,都是从写作原理中化生出来的,原理生规律,规律出方法,方法化技巧,正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搞懂弄通写作原理。所谓“懂”,就是解其意、知其然;所谓“通”,就是溯其源、衍其流,知其所以然。“懂”是理解,“通”是领悟,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思考。



通达之理

写文章,运思重在“通”,行笔贵在“达”。所谓“通”,就是把事理文理想明白,把写作思路理清楚。所谓“达”,就是文字所表达的与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西方谚语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确实,通往一个目标,路径可以有多条;表达一个意思,方式往往也不只一种。但是,最便捷的道路、最合适的词句,往往都是唯一的。掌握好写作原理,就能给思维装上导航仪,给表达安上过滤器,帮助我们在写作中及时作出最佳选择。


30864_47kz_3410.jpeg




写材料就像二月天 


“搞文字工作,写材料就像‘二月天’,很不容易。有的时候一个人一个看法,左右为难,这是很自然的。只有左右为难,人才能逐渐成熟起来。

这段话,是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纪委原书记吴官正说的。那是在2007年,他同中办调研室五组的同志谈话的时候。

刚看到“二月天”这个比喻,我觉得挺新鲜,但不是太理解。上网查了资料,这才知道——农历二月,天气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暖一会儿冷。所以民谚中说:“二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春日孩儿面,一日三变天。”民间还有这样一段生动的唱词:“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麦要寒。种田哥哥要落雨,养蚕姑娘怕阴天。

回到写材料上,最折磨人的是领导善变多变,最让人为难的是众口难调,这确实就像二月天。

实际工作中,不少写材料的同志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一篇稿子按领导要求改来改去,改到了山穷水尽、江郎才尽,可领导就是不满意,最后回到第一稿——嘿,过关了!

还有一种情况:重要的文稿,往往要经过领导班子集体审议,有时还会邀请各方代表提出意见,就算是三堂会审也不见得比这更严格。审稿的你一言我一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意见甚至针锋相对、截然相反;写稿的两头受气、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这时候,最合适的态度是虚心听、认真记、仔细想、看着办,既要吸收合理化建议,又要有自己的主见,该坚持的还得坚持,但就算是有意见也不要当面说出来(除非你够分量——不是意见够分量,而是你的人、你的职务、你的位子够分量),更不能当面锣对面鼓地顶起来,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了,私底下沟通最稳妥。这些,绝对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之谈。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把材料写得让大家满意,对写稿人的平衡能力是个严格考验。能够忍受以至适应领导的“大变脸”,对写稿人的能力毅力也是个考验。

考验就是磨练,“二月天”就像磨刀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熟,写材料更是需要认真琢磨、精心打磨。稿子越磨越满意,笔头越磨越顺手,心智越磨越成熟。磨来磨去,一名能够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写手就被磨出来了。(840字,写于2016年6月,2019年4月17日修改)


30867_i0lf_9791.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899002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