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 领导讲话稿的三个评判标准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6-21 17:17:26

  【文理之悟】

思无定契,理有恒存;文无定法,法有所宗。

写文章的方法,都是从写作原理中化生出来的,原理生规律,规律出方法,方法化技巧,正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搞懂弄通写作原理。所谓“懂”,就是解其意、知其然;所谓“通”,就是溯其源、衍其流,知其所以然。“懂”是理解,“通”是领悟,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思考。



矩式之理

矩式,出自《文心雕龙·通变》,作者刘勰将其用作动词,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和范式来写文章。公文写作除了有规定范式,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下面这组文章,主要谈的是关于公文标准、规矩、范式的思考和认识,有对他人新鲜观点的阐发,也有我的一管之见。


图片




领导讲话稿的三个评判标准



有人说,衡量领导讲话稿写得好不好,主要有三项检测标准:一是领导满意度,二是听众认同感,三是实际操作性。

这套标准很有道理,也很实用。

领导满意是“用户标准”,这是第一标准。企业生产和售后服务,都应该坚持用户至上,机关单位的材料生产也是一样,领导讲话稿这种定制版的“高端产品”更是如此。我编过一副对联,上联是:“这道理,那道理,领导通过就是硬道理”;下联是:“金标准,银标准,领导满意才是硬标准”;横批是:“领导说了算”。为什么有的稿子写得很不错,可领导就是不满意?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不对领导胃口。我还总结了领导讲话稿写作的三大难题——领导意图“难摸透”,领导高度“难达到”,领导风格“难适应”。如果这“三难”你突破不了,想让领导满意只能靠撞大运了。

听众认同是“对象标准”,也是“现场标准”。讲话要看对象,写讲话稿更是要提前“看”、替讲话者“看”,看目标听众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用精准的笔法落成文字,写出有看头的文稿。看得越准,写出来的讲话稿针对性越强、质量就越高。

给领导写讲话稿,最美的享受就是在开会的时候,领导在台上讲得精彩,台下的人听得认真,自己觉得欣慰,这比领导批示肯定还要来得爽。如果领导讲得很有兴致,听众无精打采、恹恹欲睡,领导的兴致也保持不住,满意就会变成不满意。出现这种“剃头担子一头热”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写稿子的时候只顾及领导这一头,却忽视了听众那一头,没有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

那么,听众会认同什么样的讲话?我认为,具体标准主要有3条:一是所讲内容与听众密切相关,让他们愿意听。二是所用语言是听众熟悉的话语体系,让他们听得懂;三是所讲内容让听众觉得有道理有共鸣、有启发有收获。这3条的达标率越高,听众的认同感就越强、认同度就越高。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认同”有两层含义: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对照起来,我提出的3条认同标准,前两条都在第一层含义的范围之内,属于表层,解决让听众产生认同感、真正入耳的问题;第三条属于第二层含义,是里层,解决让听众提升认同度、真正入脑入心的问题。

领导讲话是工作手段不是目的,直接目的是传递信息,最终目的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领导是信息发送端,听众是信息接收端,领导的声音是信息传播介质。听众都是自带信息过滤器、屏蔽器的,与其无关的声音和信息,会被听众在头脑中迅速过滤;如果废话太多,听众甚至会直接开启屏蔽器,让讲话既不入耳更不入脑。

易于操作是“实践标准”。领导讲得好,还要落得下去、执行得了。如果讲的内容中听不中用,说明考虑还不成熟、不周密、不细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就在于工作部署有任务书,也有时间表和路线图,还有实际操作性,让人听了不仅知道为什么、干什么,还知道怎么干。(1175字)

图片


图片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899002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