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学】
这篇文章,是我酝酿了好几天,今天上午才刚刚写出来的,打算收入《边写边悟》一书的“适变之法”部分(正在“做书”的朋友,可以排在第123篇的位置)。因为与前两讲的内容有些关联,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所以先推送出来。
《边写边悟》一书完稿的时候,我一共写了120篇文章。到现在,已经扩展到128篇,说明随着写作实践的继续,“悟点”在不断增多。
写作实践是我“开悟”的活水源头。“悟”就是“吾心”。不管写什么,触动我心才能得悟,以我手写我心才能开悟。
写材料就像揉面团
“写材料就像揉面团,你想怎么揉就怎么揉,但要揉得恰到好处非常不容易。”
一位写材料出身的省级领导曾这样对我说。
我写材料时间也不短了,这个比喻倒是第一次听说,觉得挺新鲜,就认真琢磨了一番,越琢磨就越觉得有道理。
我琢磨,写材料与揉面团的相似相通之处,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用料不在多,合适就好
揉面团,最基本的用料是面粉和水。
写材料,最基本的用料是文字和思想。文字是干的、散的,却可以把思想固定下来;思想如水,形状不固定,但包容性、粘附性极强,可以调和文字、调度文字,让干巴巴的文字变得湿润,把零散的文字组织起来。
揉面团,可以根据需要,加入糖、盐、蜂蜜、鸡蛋、黄油之类的辅料;写材料,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文字和思想中加入感情、知识、信息。
揉面团,还可以加入老面、酵母、泡打粉作为催化剂;写材料的催化剂,就是灵感。
揉面团也好,写材料也罢,无论使用什么材料,都要适量,过多过少都不行。
第二,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有技巧
揉面团这个活儿,多数人看一遍就能照着做,但要做得又好又快非常不容易,需要用到不少技巧。
技巧1:掌握素材的合理配比
揉面团所用到的材料,不仅有适量的问题,还要讲究配比关系,多少面加多少水、用多少酵母,都是有讲究的,既有揉面的一般规律,也因做不同的面食而有不同要求。据说,用于擀面条的面团,吃水要少一些,包饺子略多,做包子更多。如果水加多了,面不成团,成了面糊糊;水加少了,要么会弄成“雪花面”,要么会弄成面疙瘩(也叫“葡萄面”),费多少功夫,都无法揉面成团。
写材料的时候,各种素材也要注意配比。写不同类型的材料,素材配比关系是不一样的。比如,写理论文章,思想的“水分”应当足一些;写法定公文,思路措施之类的干货要多一些,“水分”相对就要减少;写文学作品,就要多加一些感情的调味剂。
技巧2:先向一个方向揉,揉到一定程度再换一个方向
揉面团,刚开始揉的时候,要按同一个方向揉,尽量把面和匀;揉到合适的时候,换一个方向继续揉;这样反复N次,最终把四面八方都揉到揉匀,面才算揉好,才有弹性、韧性。
写材料也是一样,思维可以往四面八方发散,但无论选择了哪个方向,都要挖到一定深度,才能见到“真金”;把四面八方都考虑到了,虑事才周全,写出来的文章才立体、丰满。
技巧3:最好一气呵成
揉面团的时候,中间最好不要停顿,否则面团的外面就会发硬,甚至起皮,用这样的面来包包子、做饺子,就容易“穿帮”“露馅”。
一气呵成的材料,会给人一种天然的整体感、紧凑感、流畅感。如果写的过程中断断续续,看的时候就会感觉文章像一块破布,难以合拢;即使勉强连缀成篇,给人的感觉也是拼凑出来的。
技巧4:面是否揉到位了,经验不足的靠手感判断,经验丰富的用心去感知
小时候,父母告诉我,检验面是不是揉好了,一个小窍门就是用手指头按一按。如果按下去形成的小坑,很快就会自然变浅,就说明面“发好了”。这一招尽管挺灵,但我父亲这样的“老师傅”从来不用,他什么时候停下手了,就说明面已经揉到位了。
我写材料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一开始,写完一篇材料,到底写得行不行,自己心里总是没底,非要掉过头来检查一番,甚至写上一两段就回头看一看,生怕有什么明显疏漏。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有足够的写作经验、“材料自信”,写完了能不能顺利通过、能达到怎样的效果,都会即时生成自己的判断,而且与最终的结果相比,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技巧5:面要揉得“刚刚好”,不能揉过头
揉面揉到怎样的程度才叫“刚刚好”?老师傅说,要达到“面团光、面盆光、手上光”的效果。“科学”的说法是形成立体状并具有一定弹性、延伸性、黏性和可塑性的面筋网络结构,这时候可以拉出薄如蝉翼的手套膜,这叫“出膜”。用这样面做成的面食,特别“劲道”。
揉面揉到完全阶段以后,就不要再继续揉了;否则,如果揉过头,面筋会断裂,面团会失去弹性,变得粘软,一扯就断。用揉过头的面团做包子、馒头,体积小,孔洞粗糙,口感差。
《菜根谭》里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这个“恰好”,基本的评判标准也可以说是“三光”:想表达的都表达出来了,头脑这个“面盆光”;最能说明问题的素材、最合适的词语都用上了,“手上光”;文章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都是平顺的、妥帖的,“面团光”。
写材料也不能“过”,过头话不中听,修饰过度、包装过度反为不美。
第三,所用时间长短,与经验有直接关系
揉面,有的人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揉好,有的人只需要十几二十分钟,这就是生手和熟手的差别。
写材料的熟手高手,接到材料任务,往往略加思考,即可运斤成风,一篇美文倚马可待、立等可取。而那些新手生手,每每写得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反反复复,最终事倍而功半。
第四,形状看似随手,实则因心
揉面的时候,面的形状全凭揉面者拿捏。那些能够把揉面、抛饼、拉面等“粗活”玩得出神入化,像艺术表演式的高手,看起来是手上功夫,实际上是心到手到、随心所欲。
写材料的高手也是如此,他们可以让材料随事而制、随地赋形,在收与放、大与小、长与短、粗与细、虚与实之间掌控自如、灵活切换。这种掌控和切换,只在一念间。
第五,以“和合之境”为最
揉面也叫“和面”,这个“和”,是面、水、辅料和催化剂的深度融合,既有物理变化,更有化学反应,最终达到古人所说的“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合之境”。
写材料特别强调文字综合能力,需要把“形、理、情、典、辞”等要素融为一体,合为一篇文稿。文字综合有“凑合”“组合”“结合”“总和”等不同层次和手法,其至高境界也是“和合”。
第六,新成果需要“醒一醒”
揉面这个活儿,有个专业术语叫做“醒”,就是把揉好的面,放在那儿,让其自然发酵、适度膨胀,其专业原理就是给以一定的时间,让面中的蛋白质分子充分吸收水分扩张伸展,以达到更筋更弹的作用。醒过一段时间的面,做出来的面食才松软适度,口感才好。
这和“新鲜出炉”的材料需要放一放再改,道理有些相似。我们写材料所“醒”的,是作者的头脑,也是文中的思想。经过休息的头脑,会更加清醒;经过时间冷却后的回炉,会让材料更加坚韧、更有嚼头。
第七,过程既费力又枯燥,融入感情就不觉得累不觉得烦
我们做任何事,是不是用心,有没有投入感情去做,感觉完全不一样。揉面团也好,写材料也好,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就会从点滴变化中找到乐趣;只要你把感情融入进去,幸福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不断发酵。(2629字,2019年8月3日完稿)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