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 不动笔墨不读书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6-21 17:20:56

【新课导学】

今天是6月8日,“三好公文课”的上一次更新是在5月30日,中间隔了8天。这种情况不多见。

为什么这么久不更新?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始了。我数了一下,这8天,我一共出手(包括起草、修改)了12篇综合文稿,全部是主题教育方面的,其中有工作方案,有领导讲话,有工作汇报,还有学习交流发言。这段时间,平均每天“量产”1.5篇稿子,最多的在我手上改了4稿,最长时间是连续作战37个小时。

前段时间,“996”工作制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看到这类文章,一笑而过。相比我们机关写手,“996”太幸福了!我的工作时间,每天应该在12个小时以上;最近7个多月,所有的双休日,我只休了1天。

苦水就不倒了,“三好公文课”只传递正能量。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密集作业”,我又有了很多写作心得,只不过还来不及开发成课程。至于我这段时间写的稿子,不宜公开,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在用笔写稿子,而不是用嘴。

因为没有时间开发新课,今天继续推送《边写边悟》中的文章。



276
class


       【文法之悟】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把已有的方法用上手、用好了,它才能活起来。挪用、套用是用,化用、活用也是用,怎么用效果大不一样。能不能变着法子用,用得好不好、巧不巧,全看你悟得深不深、透不透。

不明法度写不好文章,死守法度也写不好文章。写文章,必须规矩在手,法度因心。(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专心致志、用心体会、潜心思考,就能遵循法度而不拘泥法度,曲尽法度直至跳出法度。




● 习文之法 

写文章是个技术活。学习掌握任何技术,从根本上说,方法就四个字:得心应手。辩证唯物论强调知行合一,“得心”就是“知”,“应手”就是“行”。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先要对写作方法、技巧及其原理了然于心,再反复上手去练,直到手随心转、心到手到。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实现“知行递变”,先不折不扣地变“知”为“行”,再由“行”自变为更高更深层次上的“知”,周而复始,不断提高。


32004_xkrj_8960.jpeg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看报是写作的重要基础课。古人说:“《文选》烂,秀才半”,“记得旧文章,便是新举子”(《增广贤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这样的名言名句太多了。

同样是看书学习,动不动笔效果大不一样,怎么动笔效果也大不一样。

毛泽东读书喜欢圈点符号、批注文字。比如:他读《二十四史》,字里行间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符号画得密密麻麻、比比皆是;写有批注的一共有15种史、198条,最长的一条批注写了914个字。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当年读书下了很大功夫,头脑里的想法也很多,这是他在写作中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重要原因。

现在有了网络、手机,有了电子书,看书更方便了,不少人也因此变懒了——“有了移动图书馆,鼠标一点,触屏一抹,想怎么查资料就怎么查,还费那个劲干啥?”

过去看书有过去的方法,现在看书有现在的方法,但动笔这一条还是不能省,不过动的不一定是笔。只要有条件,我看书的时候至少动三次“笔”:第一次是“挑”,把对自己有用的段落、句子挑出来,标红标蓝或者做上其它记号;第二次是“摘”,适时把挑好的内容摘录出来,进行分类整理,重要的内容还标明出处,以备不时之需;第三次是“发”,把阅读时自己的看法、想法等,用批注的方式记在旁边,这是为今后的化用和阐发留下引子、打下基础。

动了这么三次笔,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就由厚读到薄、又由薄读到厚了,特别有用的东西就入脑入心了,今后调阅或使用起来也更方便了。

有的人读书不动笔,记号不做,符号不画,生怕把书弄皱了、画花了。爱惜书固然是对的,但书的价值全在于学习和运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动笔,读书就如同水过鸭背。

我在网上看见过这样一段话:“书不用保持整洁,读书要留下你的痕迹,就像你娶了一个媳妇,就要叫她变样,如果她没变样,那你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

诚哉斯言!(760字,写于2016年6月,2019年6月8日修改)


32007_bmcq_3697.jpeg



32008_cjdu_7856.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899002 字,被 人关注